近年来,社会上充斥着鼓励创业的声音,但当这些美好的口号与实际操作结合时,却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。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,最近媒体报道了一则河北胡女士的新闻,她卖掉了8吨白糖,但银行卡却被警方冻结。问题的根源在于,顾客的付款“并不干净”。
那胡女士该怎么办呢?货已经卖出,银行卡却被冻结,生意停滞不前,生活也陷入了困境。按照警方的要求,她带齐所有相关资料前去申请解冻,但依然没有成功。冻结的理由竟然是,胡女士没有尽到“审查义务”,没有保存顾客的身份证复印件。
这听起来简直令人无法相信。买白糖,不是买炸药,白糖也不是危险品,怎么购买白糖就必须要求顾客提供身份证复印件?这种做法实在是匪夷所思,简直就是荒诞无稽的故事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事件。早些时候,问题曾出现在奢侈品手表的商家身上,而如今,连普通的小商家,卖白糖的,也无处可藏。这种操作完全没有逻辑可言。试问,商家在卖货时,难道还需要调查顾客的钱是怎么来的,是否合法?消费者的钱是否违法,这本不应该是商家的责任。如果这一切都要商家来负责,那警察还干什么?他们的职责本应是查电诈、打击犯罪,而不是反过来将责任推给普通商家。
即便商家承担了这种不合理的责任,他们也没有权力去调查顾客的资金来源。商家的唯一职责,应该是确保交易的商品没有问题,而不是在交易中审查顾客的每一分钱,问一句“你这钱干净吗?”无异于直接将顾客赶出店外。
更甚者,从法律角度来看,“疑罪从无”这一原则是保障每个公民隐私的基石。消费者购买白糖或任何非危险品时,商家无权过问其购买目的和资金来源。即使是警察,也不能随便介入,何况要求“提供身份证复印件”?
有些人可能会反驳,如果不调查顾客资金来源,银行卡被冻结了怎么办?但法律并不支持这种冻结行为。所谓“善意取得”,意味着商家是无辜的第三方,无法知道顾客是否涉及非法资金。根据民法典的规定,商家即便成为电诈案件的无辜受害者,也不必向警方承担任何赔偿责任。
换句话说,商家不应该为消费者的钱包来源负责。就像古语所说,“冤有头,债有主”,责任应当明确,不能随意扯上无辜的商家。
那么,警察为何能够如此肆意冻结普通人的私人财产呢?这种行为只有在警方掌握证据,证明商家与犯罪分子有勾结时才可以合法进行。如果没有这些证据,警方就不应将“有罪推定”套用到每一个商家身上,而应遵循“疑罪从无”的原则。
从社会的角度来看,若每个无罪的人都需反过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,社会的公正将岌岌可危。比如,广西南宁的一个案例,一名男子仅仅因为卖了一部手机,就被内蒙古警方冻结了银行卡。当他试图联系警方解决时,却遇到沟通难题。对此,网友们有不同的意见,有人建议他带齐资料去走解冻流程,但更多的网友认为,这样做风险极大。
这类事件无疑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,法律本应是保护个体权利的工具,而非权力滥用的手段。“法无禁止皆可为,法无授权即禁止”是法律的基本精神,然而当法律被转化为权力工具时,普通个体只能祈求幸运,盼望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今天可能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购买白糖,明天是否连呼吸的自由都要申请许可呢?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我们不得不警惕的现实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