膂筋
膂筋,又稱「脊膂之筋」,為中醫經筋理論中重要的結構之一,主要指脊柱兩側的肌腱與筋肉組織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與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均提及此概念,認為其與人體的力氣支撐、運動功能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膂筋的解剖與功能
位置與結構 膂筋位於脊柱(督脈)兩旁,依附於脊骨,上連項背,下至腰骶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區域相疊。其具體涵蓋豎脊肌(如髂肋肌、最長肌等)及深層筋膜,屬於中醫「經筋」範疇,具有聯綴骨骼、主司運動的作用。
生理作用
支撐脊柱:膂筋為「筋之剛」,負責維持脊柱的直立與穩定,與腎氣相關,故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指出外邪傷腎時,可連及「肩脊之膂筋」。
調節運動:主司背部屈伸、旋轉等動作,若氣血充盈,則筋骨強健,活動靈活。
防禦外邪:膂筋位於陽位,與衛氣相關,風寒濕邪易由此侵入,如「大剛風」從北方來,可傷及腎與膂筋。
膂筋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關係 膂筋所處位置與膀胱經循行路線重合,故其病變可能表現為膀胱經氣血不暢,如項背強痛、腰脊僵硬等。《靈樞·經筋》亦提到「足太陽之筋……上挾脊上項」,說明其與膂筋的連屬。
與腎的關聯 腎主骨生髓,而膂筋依附於脊骨,需腎精濡養。若腎虛精虧,可致膂筋失潤,出現腰膝酸軟、俯仰不利;反之,外邪久滯膂筋(如寒濕),亦可能內傳於腎。
膂筋的病證與病機
常見病症
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,導致膂筋拘急、疼痛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著於膂筋」的積聚之病。
勞損:長期勞作或姿勢不當,氣血瘀滯,引發慢性背痛,甚則脊柱側彎。
痿弱: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,膂筋失養,可見背部無力、活動受限。
治療原則 中醫臨床常以疏通膀胱經氣血、補益肝腎為主,針灸多取夾脊穴、委中、崑崙等;手法治療則通過推拿鬆解筋結,藥物可選獨活寄生湯、當歸拈痛湯加減化裁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膂筋」時,強調其「力之所負」,故與人體勞作能力相關;而《黃帝內經太素》進一步指出,膂筋病變可影響「伏衝之脈」(衝脈深支),顯示其與奇經八脈的互動。
綜言之,膂筋作為背部力學與氣血輸布的關鍵,在中醫診療中需結合經筋理論與臟腑辨證,方能全面掌握其生理病理意義。